筑巢引凤  高位引进 强力推进安化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加快全县竹产业发展的建议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08     信息来源: 县政协办     浏览数:

安协主建〔2019〕1号

筑巢引凤  高位引进

强力推进安化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加快全县竹产业发展的建议案

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和《安化县政协2019年专题协商计划》安排,今年7月至9月,县政协就“安化竹产业发展”组织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深入羊角、龙塘、滔溪、小淹等重点乡镇,与乡镇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站所负责人、村干部、企业家代表等各方人士进行了充分的座谈交流,并赴浙江安吉,福建建瓯、邵武,邻县桃江等地进行了对比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对比调研县市及我县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一)对比调研县市竹产业发展情况。

资源

面积

(万亩)

(亿元)

其中

加工

企业

(个)

其中

人均

竹业

收入(元)

从业人数(万人)

一产产值

二产产值

三产产值

规模企业

亿元企业

101

225

7.04

147

71.4

1200

48

4

5

133

131

19.5

87.8

24.1

369

22

6725

6

60

41

280

115

83.5

202

3000

4

从上表内容可以看出,竹产业确实是一个富民产业,目前中国竹产业发展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甚至可以引领世界潮流,已形成从竹拉丝等初加工,到竹家具、竹胶合板等竹材精深加工,再到竹下脚料加工利用的完整竹加工全产业链。竹产品已深入到了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已形成竹质结构材、竹质装饰材、竹日用品、竹纤维产品、竹质生物制品、竹木机械、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10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产业格局。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二)我县竹产业发展现状。

安化县竹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全县竹林资源面积61566.5公顷(923497亩),立竹总蓄积1.59亿株,其中毛竹总蓄积1.54亿株。自然分布有毛竹(楠竹)、麻竹、水竹、花竹、箬竹、凤凰竹、刚竹、箭竹、慈竹、淡竹、苦竹等近30个品种,以毛竹为主要经济竹种和栽培品种。全县竹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羊角塘、大福、小淹、仙溪、长塘、东坪、滔溪、江南、冷市和龙塘等(按资源分布数量前10位的排序)乡镇,10个乡镇共有竹林资源面积46906.7公顷(703600亩),立竹蓄积1.09亿根,分布占县域的76.2%和68.6%。目前,我县竹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产业走向萎缩,竹山严重撂荒。安化竹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县的竹产业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历史,加工企业对原竹资源的需求逐年增长,从800万根/年(约16.8万吨)逐步增加到2000万根/年(约42万吨)。竹笋的食品加工,耗鲜笋近2000吨/年,除400-600吨加工鲜笋罐头出口日本、韩国外,多以明笋、烟笋、小干笋、盐笋和脆笋等初级笋干产品销向全国。2006年全县竹加工率达到90%以上,竹产业年总产值8.68亿元,其中一产业产值1.8亿元、二产业产值6.88亿元。受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以竹原材料的加工企业的逐渐衰落,竹加工企业外销链条几乎断绝,民工工资增加、原竹材料价格上涨给竹企业雪上加霜。竹产品销售市场的不断萎缩,农民在竹、笋经营的收益严重缩水,甚至出现了亏损,严重伤害了群众笋竹培管、经营的积极性。导致了当前:竹山被群众大面积撂荒,毛竹病虫害肆意泛滥,枯死竹、虫疱竹、老龄竹横七竖八充斥林间,竹林发笋数量逐年减少、新竹质量逐年下降。

2.加工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下。

我县竹资源利用水平与技术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本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综合实力弱;对竹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各企业对高科技、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程度低,缺乏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远远低于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县林业局产业调查数据显示:我县现有竹、笋加工企业34家,除龙塘柏溪竹业称得上小规模型企业外,其它33家只能称为加工作坊。年消耗毛竹不足800吨,仅占全县每年原竹生产量5.5万吨的1.45%。截至2018年,竹产业年总产值仅为5778.2万元,其中一产业2750.0万元,二产业3028.2万元左右。竹笋资源多以原笋送往邻近的桃江,据马迹塘惊石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2019年就羊角塘镇挖笋季节每天送笋量多达3万斤以上。

(三)我县竹产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对比外地县市竹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现实,我县竹产业之所以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缺政府引导。竹产业发达的安吉、建瓯等地,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成立了强有力的班子抓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鼓励竹产业发展,邻县桃江也出台了“竹八条”,每年整合项目资金3000万元支持竹产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县对竹产业发展情况了解不够、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缺乏对全县竹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制约因素分析,没有明确我县竹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发展思路、规划布局,没有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专门工作班子抓落实,导致目前我县竹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发展引导、政策支持,竹产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缺基础投入。一是全县林道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竹林资源丰富的林区道路建设滞后、路网密度小、断头路多、通达能力弱,对外交通不畅,导致管护成本和采运成本居高不下,不能适应现代竹产业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要,严重影响资源采伐利用。2018年通过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结论显示,林道不通畅是导致竹林砍伐和运输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二是产业园区建设尚未启动。园区是项目建设的平台,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筑好巢”方能引来“金凤凰”。到目前为止,县域内还没有规划竹产业初级加工园区和精深加工园区。我县现有规模较大的龙塘柏溪竹业公司也因生产用地问题,导致“一厂三处,横跨龙塘、冷市两乡镇。而安吉县政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持续高补贴推进竹山机耕路网建设和推广竹林速生丰产技术,已形成高等级林道2050公里,建成毛竹现代园区21个。

3.缺龙头带动。一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引领能力。目前竹加工以小作坊为主,缺乏上规模龙头加工企业。竹产品品牌停留在小、散、弱的状态,产品设计单调、内涵不足。竹加工企业分布稀散,规模小,产品利润过低,无法抵御市场风险。而建瓯市的华宇集团5年之内达到8个亿的产值,年缴税收4000万,占据了差不多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做到了全产业链开发加工竹产品。二是产业链条短,产业空间利用不够。我县对于竹资源的利用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上下游加工企业在原料供应与废料处理上的有效衔接,企业无法利用上游企业的产品作为原辅材料,每个企业的产品(除终端产品外)也无法供给产业链下游的企业进行再加工生产,出现断层缺位现象。三是资源分散、培管粗放。目前,我县笋竹资源分散在农户个人手中,由于交通不便、采伐劳动力成本高,竹农无利可图,加之外出务工的竹农多,没有集中流转到专业大户,缺乏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代管代伐,竹林培管基本上处于半荒芜或撂荒状态。

4.缺科技支撑。一是竹资源经营模式落后。竹农仍然沿袭传统的笋竹经营习惯——粗放经营着笋竹林分,投入少,缺乏集约经营的意识和科技兴林的服务。目前,全县绝大多数竹林处于自生自灭和半荒废状态。为了迎合市场需要,甚至“砍大留小、砍嫩留老,不分年份砍伐”现象常常发生。导致竹山管理倒退,笋竹资源的质量严重萎缩。二是新产品开发缺乏高科技创新企业引领。竹加工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设备落后,缺乏自己的科研团队,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同、粗糙、低端,缺少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微乎其微。而安吉鼓励加强设计创意平台建设,凡被认定省级、国家级重点企业设计院的,分别一次性奖励企业50万元、100万元。

5.缺政策扶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竹产业发达地区的不二窍门。如安吉的《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建瓯的《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桃江的《关于支持竹产业发展的八条政策措施》、《关于做活“五篇竹文章”加快推动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等,而我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支持竹产业发展(资源培管、加工企业、产品销售、科技支撑、品牌建设等)的政策措施,竹产业发展还处于无据可依、无规可循阶段。

二、加快我县竹产业发展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3年4月9日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指出:安吉由“竹”出名,做好“竹”文章,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竹产业是我国林业重点发展的十大绿色富民产业之一,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是碳汇产业、循环产业。加快竹产业发展,对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竹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安化乡村振兴的需要。安化属森林资源大县,从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的战略高度出发,发展竹产业是开发和建设山区,提高林地生产力,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最好途径之一。安化竹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竹产业发展先天优势。据调查,通过低改后三年的竹林,年产竹笋可达每亩600-1000斤,产值约800元(桃江松木塘亩产春笋最高达到了5800斤,亩收入最高达到了6000元);年产原竹可达1.25吨,产值约650元,每亩竹林收益可达1450元(建瓯市竹产区竹农人均年销售笋竹收入6725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39%,桃江农民人均竹业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推动竹产业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势必发挥主力军作用,可以流转本地外出务工家庭的竹林资源进行规模化培管经营,可以组织培管、采伐、粗加工专业合作社,可以参与竹产业专业园区的投资,可以参与竹林作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的投资等等。发展竹产业,对于大幅度增加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安化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竹产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百亿产业”的需要。近100万亩楠竹是安化人民的宝贵财富,但长期以来,由于林道建设滞后、竹加工企业不发达等原因,我县的楠竹资源闲置浪费在山里,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到了应该充分开发利用的时候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了包含竹木加工在内的四大林业“千亿产业”,依托丰富的楠竹资源,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着力提升加工水平,延长竹木加工产业链,为广大林农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空间。开发利用我县现有923497.5亩楠竹资源,保守估计,笋、竹一产年产值可达13.4亿元,借鉴建瓯等地竹二产、三产平均值计算,我县竹二产年产值约为60亿元、三产年产值约为16.5亿元,预计全县笋、竹产业年产值可达89.9亿元,打造“百亿产业”指日可待。

(三)发展竹产业是克服我县产业单一、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需要。一是竹产业是朝阳产业,生产出来的竹产品可以深入到人们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二是竹产业是可持续发展产业,从竹枝-竹竿-竹根-竹笋都可以加工利用,且生长周期短(3-5年可以成材)、产量高,具有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三是竹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以竹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符合安化山区大县、林业大县、人口大县的发展实际,是解决我县经济动能单一依靠黑茶的局面,防范经济发展风险的重要举措,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安化经济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轮驱动,实施安化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发展竹产业是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安化”的需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低碳、循环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重要原料,在发展循环产业、促进绿色增长、壮大绿色经济中地位突出,作用显著。竹子固碳能力十分强大,据测算,一公顷竹子年吸收二氧化碳可达5.09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我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竹产业遵循了绿色、生态、环保的经济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提升经济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加快我县竹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这个时期也是我县进行产业谋篇布局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调研组认为,安化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应该实行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轮驱动的产业格局,在巩固发展茶产业、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竹产业、中药材产业、旅游产业、油茶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安化竹产业发展如何破题?调研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

1.高标准定位产业目标。根据我县目前竹林资源优势、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经验以及安吉、建瓯等地竹产业发展经验,调研组认为:完全有能力将我县竹产业打造成与茶产业并驾齐驱的又一个“百亿”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发展目标建议以工业带动为主引擎,扩大竹、笋原材料使用量,推动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以现代林业为主方向,加快毛竹林流转和林区道路建设,推进专业化、组织化生产,提升规模经营水平;以园区建设为主抓手,突出绿色、环保理念,高位对接高新企业入园,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5年内竹产业综合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8年内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10年内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2.高起点编制产业规划。以“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中兴旅游”为竹产业发展总方略。实施丰产高效生态竹林培育,建立示范区;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竹观光、竹保健、竹体验、笋美食等系列旅游产品,鼓励支持笋竹电子商务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从竹材初加工—半成品加工—精深加工—品牌渠道建设的全产业链体系,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着力打造“以二促一带三”的发展模式,形成羊角塘、冷市、龙塘竹产业经济带或羊角塘、冷市、龙塘、东坪、江南、小淹、滔溪竹产业经济圈。

3.高规格组建工作班子。成立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挂帅,借鉴黑茶发展模式,一是设立全县竹产业发展办公室,制定县域竹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支持竹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近期实施方案,负责全县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从生产、经营、加工等各个方面予以指导支持,及时协调解决竹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整合力量搭建政府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笋竹产业发展提供政策、科技、金融、市场信息和法律等服务工作。

4.高要求落实主体责任。为了加快竹产业发展,建议将竹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绩效考核内容(桃江县重点工作总分72分,竹产业为5分),根据各乡镇和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责任。由县竹产业办下达每年竹林培育、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培育等建设任务。县竹产业办联合有关部门对乡镇加快竹产业发展任务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定期通报情况并给予奖罚。

(二)加大基础投入,筑稳产业建设的“磉墩石”。

1.因地制宜布局初加工基地。鼓励竹拉丝、竹凉席、竹工艺品、竹筷竹椅等以原竹物理利用方式为主的生产企业通过工序分离的方式集聚入园,前道原竹粗加工(毛竹锯断、剖片等)在毛竹山下就地解决,后道编织等精深加工工序入园生产。按每个加工点年耗竹材30000亩左右测算,我县应建竹材初加工点29-32个,建议目前根据竹林面积分布,在主要林区乡镇和特色竹产业乡镇,建设初加工点或区域性的专业园区20个(即羊角3、大福2、小淹2、仙溪2、东坪1、长塘1、滔溪1、江南1、冷市1、田庄1、清塘1、平口1、 柘溪1、梅城1、龙塘1)。集中粗加工点用地按农林设施用地政策办理,每个点不超过20亩。有条件的乡镇鼓励建设容积率不低于1.8、总建筑规模不低于5万平方米或占地50亩以上的小微企业园。

2.科学合理布局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国家级安化竹产业绿色示范园区,在搞好园区“三通一平”、标准化厂房建设条件下,强化园区集中供热、蒸煮、碳化、烘干等共性生产设施和工艺配套。同时,加大招商选商力度,高位选择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规模大的竹产业高端加工企业在安化落户。以企业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三化”为依托,发展竹质结构材、竹质装饰材、竹日用品、竹纤维产品、竹质生物制品、竹木机械、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生产基地。从长远看,建议将竹产业精深加工园布局在龙塘或羊角塘比较合适。

龙塘的优势条件:对外交通相对发达,有平洞高速贯穿全境;竹资源相对丰富、竹产业加工基础较好;园区用地条件较优(原青山机械厂可利用地200余亩);地处资江流域保护范围外。羊角塘的优势条件:对外交通相对发达,有平洞高速、207国道贯穿全境;竹资源丰富(安化竹资源第一镇)、竹资源辐射范围广(地处三县交界之所,辐射我县长塘镇、滔溪镇、小淹镇等周边乡镇和常德鼎城的部分乡镇、桃江的部分乡镇);相对较好的竹产业加工基础。(建瓯市华宇集团已作前期调查)

如布局在龙塘或羊角塘,建议县政府督促相关乡镇在当前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在“三调”成果上报前,将园区用地内的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水田。二是将园区范围内的生态红线、生态公益林进行调整。三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将园区用地纳入可用建设用地范围。

3.切实加快对外交通、林区道路建设。加速推进官新高速、东梅公路、东渠公路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结合通乡通村公路、护林防火通道项目,分期分批推进农村竹山公路、水利灌溉、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议成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竹基地对外连接道路,纳入相关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统筹实施;按400亩修建一公里新修或改造林道2000公里,对符合规划的林道、机耕路,按3-5万元/公里进行补贴(以奖代补形式);笋用竹基地配套灌溉设施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范围。

(三)创新入园方式,抢占高位引进的“制高点”。

1.坚持入园企业高标准。一是坚持产业定位,招优选强入园项目,突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如竹质结构材、竹质装饰材、竹纤维产品、生物活性产品、竹炭项目。二是大力拓展产品门类和层次,重点引进和支持延链、补链作用强的竹日用品、竹制艺术品加工和智能化竹加工机械设备生产项目。三是大力发展竹笋绿色食品加工,重点支持食品企业加工和开发笋制食品,给予排污指标保障;优先支持申报农业和林业龙头企业、绿色企业、标准化企业和知名品牌。四是鼓励竹拉丝、竹凉席、竹工艺品、竹筷竹椅等以原竹物理利用方式为主的生产企业通过工序分离的方式集聚入园,前道原竹粗加工在毛竹山下就地解决,后道编织等精深加工工序入园生产。五是引进竹拉丝、竹板材、竹纤维制品、竹生物制品、竹下脚料加工利用等一体化加工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竹产业园区竹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2.加强与发达省市的高层互动交流。“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拥有“中国竹乡、中国竹地板之都、中国竹材装饰装修示范基地、中国竹凉席之都、中国竹纤维产业名城等”称号的安吉,还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竹炭产业基地、国家笋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竹制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建瓯市等等,无论竹林培育、竹产品加工还是竹旅游资源开发都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理论”后,全国竹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全国竹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比比皆是。建议县委、县政府领导在谋划布局竹产业时,立足安化竹资源禀赋,把竹产业作为又一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来培育,组织相关县级领导和乡镇、职能部门负责人走出去,加强与产业发达地区高层领导的互动交流,考察学习引进先进地区竹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加大投入、久久为功,象打造茶产业一样,用10-20年左右时间让安化竹产品和竹林旅游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潮流。

3.加大扶持力度,吸引高知名度品牌企业落户安化。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是形成一体化经营体系的纽带,是竹业产业化的载体。要针对竹精深加工企业出台更加优惠的财政扶持政策,招优选优已经形成规模、拥有自主知识品牌、拥有拳头产品、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知名度竹加工品牌企业到安化落户、投资兴业,用3-5年时间,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精深加工项目,培育竹产业集群。如设立投资商专业园区(安吉、南平、建瓯竹产业园等),对投资商以人文关怀,优化亲商、营商、安商环境,全力打造我县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我县竹产业快速发展。

对入园竹加工企业的扶持除比照新近出台的《安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外,还需在以下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对于列入重点培育对象的竹、笋加工龙头企业或产业延链、补链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在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二是积极鼓励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联营、合并、兼并等方式组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整体包装上市,企业税收在安化交纳的,给予重点奖励。三是凡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名牌产品、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竹、笋加工企业项目落户我县,竣工投产后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四是对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奖、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竹、笋加工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加快竹林流转,打好专业化培管的“组合拳”。

1.加快竹林经营权流转。目前竹山经营管理权分散在千家万户,竹山集约经营难以开展,振兴竹林培育产业,提高规模效益,首先必须解决竹山经营权分散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行竹山收储和流转的生态银行模式,鼓励家庭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竹、笋基地(笋用基地因挖笋季节用工紧张,适宜家庭经营为主),鼓励企业和社会人士投资组建毛竹公司、毛竹林场、毛竹合作社等竹山规模化集约经营实体,以期达到通过企业流转竹林,解决原材料淡季短缺问题;专业合作社流转,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失管问题。从而使现有竹山分散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同时,对竹材、竹笋实行保护价收购,最大限度保护竹农利益,充分调动竹区群众支持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推广丰产高效生态技术。我县竹林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竹产业发展需求,因此,今后竹林资源培育不是扩大面积,而是要加快低产林改造进度,在稳定现有竹林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建议低产林改造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整合中央、省项目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按300-500元/亩标准一次性给予竹林低改补贴。竹林培育除实施常规经营技术外,重点推广竹阔混交林经营技术、竹山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防治竹林病虫害技术等丰产高效生态培育技术。林业部门可以考虑在竹林资源丰富、交通相对便捷、产业基础较好、主要领导重视的乡镇或专业合作社,建立5—10个竹林丰产高效生态培育示范基地,将示范基地建设成集林分提升、生态有机、高产高效于一体的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竹林资源培育水平。

3.成立培管、采伐专业队伍。为满足企业加工的要求,提高竹材供应的质量,以村为单位成立培管、采伐专业合作社,按竹林资源成熟年期,对竹林资源进行择伐、间伐等,强化对竹林科学抚育、采伐管理。同时,在竹产业发展中做好栽培技术、高效培管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工作,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切实搞好竹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满足企业“订单式”生产需要。

(五)加强科技支撑,抓住创新引领的“牛鼻子”。

1.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所对接与合作。聘请国内知名的竹产业专家学者担任安化竹产业发展顾问,加快与中国林科院、国际竹藤中心、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湖南省竹产业协会、省内外林业大学、大专院校等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团队,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新课题研究,为笋竹加工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国际竹藤中心、一带一路中非产能合作创新发展课题组的沟通联系,举办各类竹产业节会、“笋竹产业高峰论坛峰会”等活动,为我县竹产业搭建与全国、与世界技术交流、商业合作平台。

2.加大竹产业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从品种选择、种苗繁育、集约经营、科学培育、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吸收、引进和消化应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提高资源培育和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示范辐射竹产业的发展。要设立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银行贷款,用于竹林建设维护工作;成立科研发展基金,为林业科研发展工作提供相应保障。对企业标准化、自动化、机械化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和补助。对企业在采购实验设备仪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获得专利成果等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税费抵扣、抵押贷款担保等政策支持。

3.创优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企业加强与职业教育联盟院校的合作,定向培养自动化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安化县竹产业迅速发展。一是鼓励现有专业人才深造,对现有的林业站技术指导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企业的创新开发人员采取鼓励深造的机制,政府组织或自愿外出深造等方式加强竹林经营与生产能力;二是引进竹山精耕技术人才。建立与竹业与科研院校合作机制,聘请专家指导竹林管理,建立首席专家为重点的技术推广制度,建立健全责任林技推广体系,落实技术推广责任制,提高产业劳动者技术技能。三是引进优秀营销人才,进一步做好笋竹加工企业与电商平台的对接,逐步完善笋竹产业电商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市场营销网络。四是选派干部到竹产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和挂职锻炼,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到重点竹区挂职任职。

(六)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竹旅融合的“安化牌”。

1.举办各类竹产业节会、高峰论坛。举办各类竹产业节会、“笋竹产业高峰论坛峰会”等,为我县竹产业搭建与全国、与世界技术交流、商业合作平台。以推进安化产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为将竹子的优良特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为目标、传承古老竹文化,向与会嘉宾展现笋竹的巨大产业价值,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做出应有贡献。通过竹文化节的举办,进一步发挥区域和竹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竹产业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将竹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生态增量、旅游增点、文化增色的支柱产业,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笋竹产业高峰论坛既有地域优势,又有产地优势,还有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等,势必将办成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品牌论坛,并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林农就业,推动健康环保型的理念等做贡献。

2.组织参加各类展会与设计大赛。竹产业展会与设计大赛专业性强、门类齐全、奖励形式多样,是聚焦竹资源特色,面向全球范围内从事竹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各类竹产业从业人员及其他各类工业设计人员和设计爱好者代表作品的汇集,对推进竹产品创新设计,助力竹产品精深加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著名设计大赛,对首次获得国内认可的设计大奖的、国际认可的设计大奖的,按照奖励等级分别对获奖企业给予奖励。

3.建设省级笋竹产品交易中心。支持在我县竹工业园区内建设省级竹产品交易中心,鼓励企业入驻交易中心,对纳入县统计核算、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正式入驻之日起,免除三年门面租金。支持发展电商业务,对年网络销售额首次突破5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按网络销售额的1%给予一次性补助。

4.打造竹林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以“竹生产、竹观光、竹体验、竹养生、竹文化”为内容的复合型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坚持以丰富的竹资源与独特的竹乡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竹文化生态旅游,延伸产业链。各乡镇以基地为核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发展竹乡星级农家乐,研发“竹笋宴”全席菜品。打造竹茶文化民俗风情街,进一步扩大竹乡文化旅游的影响力。通过开设旅游环线,构建竹海旅游体系,以竹海为重点,与旅行社合作,建立旅游团服务体系,同时,推动自驾游发展,打造亲子游、周末休闲游、短期度假游等模式,以不同性质的旅游方式吸引本地游客。

报:县四大家领导同志;市政协办公室。

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经济开发区管委、县林业局、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安化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茶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政协安化县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10月28日印发

[打印] [收藏] [纠错]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