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梅城镇城镇化建设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调研
作者:安化县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3-08-14     信息来源: 未知来源     浏览数:

安协主建〔20131

 

打造湘中名城   实现跨越发展

——对提升梅城镇城镇化建设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调研

 

城镇作为安化的千年古镇和县城1995年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6年被评为“湖南省经济百强镇”,2000年被列入全省55个优先发展重点镇,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但近十多年来,梅城的发展速度严重慢下来,不要说与周边其他城镇比,就是在县域经济中也已失去了主导优势。2012年,全镇的财税收入2874万元,在全县23个乡镇中仅排名第九,与其县域次中心、湘中重镇的地位极不相符。导致梅城发展不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1)体制不顺。梅城只是一个乡级建制镇,只能享受一个普通乡级镇的财政预算及政策待遇,而它却承担了相当于县城的功能。体制机制的不顺,严重制约了梅城的发展。(2)缺乏扶植。历年来,县里几乎没有给梅城什么倾斜扶植政策,相反的梅城只有贡献。调研中发现2010-2012年县政府在梅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达2343万元,而返还给梅城镇的分成收入404万元,仅占上缴总额的17.2%,土地收益对梅城的发展贡献太小。(3)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梅城的区位优势并不差,但这么多年来,梅城仅靠一条207国道与外界联系,并且是破烂不堪,常年失修,封闭落后的交通严重阻碍了梅城的开放、开发及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同时水、电、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扼制了梅城的发展状大。

重振梅城镇昔日的辉煌,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今年3月至6月底,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到梅城、县城南区、东部新区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到外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形成了提高梅城镇城镇化建设质量的一些意见与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

一、梅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1.发展基础良好。梅城镇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6万余人,且每年以3000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商品房年建成面积达7万平方米,城区的供水、供电、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较为齐全,是我县前乡片8个乡镇的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梅城镇的商贸发展历史悠久,商贸物流业已成为梅城镇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梅城工业园的厂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梅城镇的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区位优势独特。梅城镇位于湖南东西衔接的黄金地带城区距常德市区138公里、益阳市区120公里、娄底市区101公里、邵阳市区145公里,居于常德、益阳、娄底和邵阳四大地级城市环列的圆心地带,已形成国道G207、省道S217为骨架,以较发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为脉络的现代交通格局。有构建地级城市边际要镇的天然战略区位,是湘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使梅城在拓展市场空间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二广”高速、安张衡铁路建成后,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显著。

3.文化底蕴深厚。梅城作为安化的老县城历经两宋、元、明、清五代,城镇文明几近千年,境内古迹众多,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东有芙蓉高山风景区,南有思游风景区。思游景区与新化、涟源毗邻,纵横数百里,遍布峻岩怪石、神奇溶洞、无底堰塘。可以说梅城是个具有神奇魅力的、潜在的旅游胜地,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山水,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4.政策机遇难得。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即将发布实施,年底前还会出台一系列城镇化配套政策。而且安化被纳入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试点县,很多项目都与梅城直接相关,为梅城镇的发展争取项目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梅城镇作为县域次中心、二广高速沿线区域重镇和辐射周边县市乡镇的经济发展中心,县委、县政府即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其进行重点扶持。

二、对梅城镇未来发展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的思考

1.战略定位:根据梅城镇的独特优势,建议将梅城镇未来发展定位为:“两化、两都”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两化”:即梅城要迅速崛起成为湖南中部的一座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城市。“两都”:即把梅城建设成为湘中商贸之都、梅山文化之都。

2.发展目标1)近期目标是2020年,梅城镇城区面积扩大到10-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在全县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湘中地区重要的枢纽重城、崛起新城、湘中名城。(2)远期目标是到205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20-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2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成为湘中地区的经济强市和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3.产业规划:1以“商贸立市”为主线,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可以在梅城建设湘中最大的药材市场、湘中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湘中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湘中建材大市场等特色专业市场,把梅城镇打造成湘中地区的“购物天堂”,最大的商贸物流基地,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湘中商贸之都”。

2)以“旅游活市”为支点,深度挖掘“梅山文化”。要将梅城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全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开发梅山文化旅游风景区-芙蓉山风景区-茶马古道旅游区-雪峰湖旅游区旅游线路,把梅城镇建设成为湖南东部旅游到西部旅游的重要过渡区。到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梅城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50年,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把梅城镇打造成湘中旅游名城—“梅山文化之都”。

3)以“工业强市”为抓手,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梅城的新型城镇化。梅城工业园的发展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集团,要以引进电子信息、制衣、制药、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等无污染、低能耗的高新技术、绿色环保、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通过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加劳动就业,吸纳农民进城务工,整体推进梅城的新型城镇化。

三、对梅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梅城镇要实现由“湘中重镇”到“湘中名城”的跨跃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高起点、大开放、大开发、大手笔、大发展”的经营城市理念。建议县委、县政府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支持梅城镇率先发展、优先发展、跨越发展。

1.进一步修编好规划。建议聘请国内知名设计研究院,对梅城镇的总规进行修改、完善,使总规更加具有前瞻性,跨越性、长远性。规划年限由原来的2010-2030年延伸到2050年,按中等城市的发展规模来进行规划设计,城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在总规的基础上,做好各个专题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区周边村的规划编制。规划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不能因领导的变更而随意更改。

2.市场运作加快开发。1)引进社会民间资本加速开发。可按照“修好一条发展路、建设一座致富城、营造一个温馨园”的开发模式,引进一家或多家有实力的战略投资开发商,参与梅城的开发建设。(2)成立梅城镇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全面负责梅城镇的开发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工作。积极储备北区及南桥片区、二广高速梅城互通附近、龙安坪片区等周边重要发展地段的土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环境,将“生地养熟”,综合开发,发挥土地经营的最大效益。在征收土地的过程中,要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建立科学的土地储备制度。同时做好群众安置制度的优化设计,让利于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

3.出台优惠扶植政策城镇的跨越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建议县委、县政府在近几年内对梅城的发展要实施输血为主,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发展方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梅城镇建设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在优惠扶植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1县级财政至少在近5年内,加大对梅城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梅城镇调配财力的自主权整合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全力支持梅城镇的城镇化发展。(2)近5年内对梅城镇的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实行专帐管理,全部用于梅城镇基础设施建设。(3)对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所增加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配置给梅城镇用于项目建设。(4在近5年内,县政府在城市建设维护费的安排上,要对梅城镇实行重点倾斜,用于加强梅城镇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城区的承载能力。(5)镇区路灯的管理及其运行费用应参照县城的模式执行。(6)积极探索和出台优先解决因城镇化建设造成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养老保险政策。把进城的失地农民转变为市民,各项政策按照城镇居民的标准同等对待。(7)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如棚户区改造)支持梅城老城区的改造,并出台优惠政策。

4.加大项目支持力度。1)加快东梅公路、南桥大道、绕城公路等城际干线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梅城镇内通外达的交通能力。(2加快实施110KV变电站项目建设,解决梅城工业园的用电问题。3加快解决梅城镇的居民饮水和工业园用水问题,在今年年底前要正式启动梅城镇第二自来水厂项目建设,争取在2014年年底以前建成。(4)县人民政府要全力支持梅城镇北区1900多亩土地开发工作,着力再造一个新梅城。(5)加快梅城镇物流园、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在梅城镇建好一个覆盖范围广、吞吐能力强的综合性物流园、商贸城。(6)加快实施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牲猪定点屠宰场等项目建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园发展需求,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及身体健康,尽早原梅城湖光山色7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幸福指数。实施好廉租房、公租房等民生工程,加快城区教育与卫生资源的布局调整;尽快开通便民的城镇公共汽车,稳步发展城市出租汽车。在城区中心地带分区域修建一定数量的休闲广场,要使每一个来梅城居住的人“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使每一个梅城市民都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

5.加强组织领导保障。1)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一个高规格的支持梅城镇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协调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梅城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梅城镇城镇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赋予梅城镇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自主权、协调权,为梅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2)加强梅城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重点工程项目采取全程代办的方式。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网上审批,方便群众、企业办事,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3)梅城镇党委、政府应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以建立一个中等城市为目标,早规划、早布局、早着手,将梅城早日建成一个幸福之城、宜居之城,美丽之城。

 

:《县政协赴山东省西张庄镇、李哥庄镇和河南省竹林镇学习考察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附件:

 

县政协赴山东省西张庄镇、李哥庄镇和

河南省竹林镇学习考察小城镇

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县政协调研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带着如何加快梅城镇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与课题,614日至21日,由县政协主席李太源带队,县政协办公室及相关委室负责人和梅城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参加,先后考察了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胶州市李哥庄镇、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这三个镇都以小城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的突破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的发展经验在山东、河南、乃至全国都是典型和榜样,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西张庄等三镇概况

1.西张庄镇位于新泰市中西部,总面积4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6万亩,总人口4.2万人,辖28个行政村和1个民营企业聚集区。工业在全镇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行业以纺织、服装为主,兼有新材料、食品、机械制造等门类,是山东省重点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西张庄镇按照“科学规划、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将全镇28个行政村划分为1个镇区和1个农村社区,其中25个村集中到镇区居住,安置居民3.4万人,3个村组成一个农村社区,安置居民5800,中心镇区规划总面积达4.2平方公里。2012年,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07元。

    2.李哥庄镇位于青岛市近郊,辖41个村、3个居委会,总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驻地人口6.5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是全国首批发展改革试点镇、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镇、产业集群先进单位,其制帽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2012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7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13亿元,外贸出口3.6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00元。

3.竹林镇位于巩义市东部,处在省会郑州与古都洛阳之间。全镇总面积27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下辖7个居委会,人口近2万,城镇化率达100%。现全镇有82家工商企业,太龙药业是河南省医药行业首家上市企业。竹林镇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等称号,并先后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改革试点行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先后迎来了胡锦涛、江泽民、李长春、李克强、曾庆红、乔石、李岚清等二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临视察,并获得领导的充分肯定。2012年完成社会总产值48.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2.03亿元,人均纳税1.66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892万元,人均收入19200元。

二、西张庄三镇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1.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有产业作支撑。李哥庄镇现有企业730家,以制帽、新材料和装备制造项目为主导产业,其中仅制帽行业相关企业就有230余家。2007年,以李哥庄镇制帽企业为主力成立了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200810月李哥庄镇被评为山东省制帽产业基地,200912月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制帽之乡”,2010年李哥庄镇制定出了国家首个制帽行业国标——六片帽生产标准。2012年,该镇年产15亿顶帽子,仅加工领域产值就达40多亿元,出口份额占全国制帽产业40%竹林镇从发展耐火材料起步,经过滚动发展,产业规模已由原来的3个村办耐火材料小厂,发展成为拥有82家工商企业,一家上市公司的经济强镇,产业涉及到耐火材料、生物医药、电子科技、食品加工等十几个行业。众生集团公司是该镇的龙头企业,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一个跨制药、房地产、电子、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企业集团。1999年“众生制药”股票上市,成为河南省医药行业首家上市企业。企业的发展、升级不但增加了乡镇的财力,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为构建宜居环境,及时反哺群众奠定了物质基础。

2、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作引领。一是要高起点、大手笔做好整体规划。西张庄镇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山东省同圆规划设计院、泰安市规划设计院等六家知名设计单位,对全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和完善。在居民安上,确定了“1+1”模式,即将全镇28个行政村划分为1个镇区和1个农村社区。中心镇区规划总面积4.2平方公里,分为青澄、正阳、金河三个城镇社区,同步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供水、供电、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的统一规划,形成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居住性详细规划。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居民区。西张庄镇根据城镇规划,对各居民区进行精心设计。他们结合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生活需求,确定了86105125平方米三种户型,户内安装了水、电、暖、气、有线、宽带等功能设施,小区内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配套了卫生、文化、超市、治安、物业等服务场所,在全市率先实现居民区“六通、四化、五配套”。目前,已建成居民搬迁楼110栋,43万平方米,可安置居民1300户。三是全面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挖出1个道子,同时埋上5根管道,雨水、污水、自来水、暖气、通讯五管合一”的标准,对镇区道路进行改建扩建,形成了九纵六横的交通道路网;新建三条电力线路,建设供热公司和污水处理厂等设施,解决了居民取暖、吃水、用电等问题,提升了城镇形象,实现了由“庄”到“城”的转变。

3、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有完善的服务设施作基础。竹林镇开创了“村并镇、民改居”的先河,目前,全镇所有村民都已转为居民户口,成为河南省首个全居民镇,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为村转居后的居住、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的解决,发挥关键的作用。李哥庄镇以2公里为服务半径,规划建设十个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十分钟服务圈”。筹资1.6亿,建成胶州八中新校;投资2000万,新建一座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新卫生院;实施安居工程,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成立青岛首家网格式“平安协会”,建起专职“平安信息员”队伍;成立全国首家民间消防机构,打造镇域“十分钟消防圈”;成立镇级交警工作站,使镇域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这些探索,使李哥庄镇摆脱了乡村式的粗放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味,提高了入城村民的生活质量。西张庄镇同步建成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活动广场、文体中心等服务设施;同步完成幼儿园、小学、卫生院等公益设施;配套道路、供水、供暖、供电、污水处理等生活设施;同步建设农机大院、养殖小区、仓储中心等便民设施,打造一刻钟服务圈,方便居民。

4.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有优惠政策作促进。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小城镇建设。如:西张庄镇原是产煤大镇,由煤矿开采过多导致部分村出现地面下沉,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西张庄镇按照《山东省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结合镇情实际,明确了三种主要安置办法。第一种,对围边村的宅基地与公共用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农田,每亩可获20万元的土地整理资金。拆迁区的群众搬入镇区,其建房所占的土地由原来村上的土地与建房所在村的土地进行1:1互换。第二种,采用“拆旧换新、一宅换一房”和货币补偿两种方法,对农户进行搬迁补偿安置。其中旧房折价5万元,换一套86平米的新房,超出面积部分,按建筑成本价每平米1100元计算(当地房价每平方米2000元)。第三种,对于鳏寡孤独五保老人,建设老年公寓,让老年人有房住,有人管。对于搬迁人在外地有工作、有住房,选择货币安的,可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实后将其住宅标准计价款一次性付给该搬迁人。通过落实搬迁补偿政策,农民住上新房一般不拿钱,搬迁积极性空前高涨。竹林镇建立和完善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立了敬老院,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病、残、弱等弱势群体,镇里统一负担他们的吃、穿、用,并定期发放补助。全镇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镇里建起了可容纳两千多人的竹林会堂和百家期刊阅览室、电视台、文化中心、北山公园、中小学、幼儿园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建成了20多座农民公寓以每平方米700元的价格卖给农民(建筑成本为每平方米1100元)。李哥庄镇已有企业及个体工商户4500 余家,全镇农村劳动力95%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将全镇44个村居规划合并成10个新社区,并建成青岛风景、欧来新天等26个、300多万平方米商住小区,以每平方700元的价格卖给农民(现在市场房价每平米3000多元),有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快了城镇的建设步伐。

5、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有精神文明建设作保障。 竹林镇以“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为口号,铸造了竹林人的灵魂,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竹林文化的核心。他们坚持逢“九”学习不动摇,提高了广大职工居民的思想水平。30年来,每年开展两次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先后有8名中层干部因不公不廉和能力不强被免职。1974年来,每年都要评出“十好” 标兵(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孝星、好媳妇、好夫妻、好妯娌、好团员、好少年),并隆重表彰,对评出的“好媳妇”敲锣打鼓到媳妇娘家报喜,起到了表彰一个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依托影剧院、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等阵地,定期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竹林连续近三十年无上访告状,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毒赌,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树立了精神文明的新风尚。

[打印] [收藏] [纠错] [关闭]
分享到: